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重大信号,有何深意?
来源: 点击数:130次 更新时间:2025/3/22 15:26:09
3月5号一早,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拉开了帷幕。这次,是由国务院总理李强站出来,给大伙儿讲讲政府工作报告的事儿,咱们就简称它为“报告”吧。眼瞅着,“十四五”规划就要画上句号了,紧接着,“十五五”规划又要开始铺路搭桥了。这可真是个关键时候!在这个节骨眼上,报告不光给2025年的经济发展定了个性,还指明了今年在经济、社会、科技、教育这些方面得怎么深化改革,往哪儿使劲儿。

3月5号中午,清华大学文科的老教授,也是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的头儿薛澜,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主要聊了聊报告里提到的几个重要指标和改革办法。

对中国经济发展得有信心才行咱们得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抱有坚定的信心。毕竟,经济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虽然会有起有落,但总体趋势是向上的。中国有着庞大的市场和人口红利,这些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些都是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咱们没必要太过担心,要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信心,相信它未来会越来越好。

《中国周刊》问我说,他们那份报告里把202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大约5%,跟2024年的目标一样。对此你咋想的?

薛澜表示,现在全球的地缘政治和贸易局势相当复杂严峻,这给咱们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少未知数。虽说今年定的5%左右的增长速度,听起来跟去年差不多,但实际上要达到这个目标,可比去年难多了,真的是个不小的挑战。

但话说回来,咱们得明白,打从去年9月26号中央政治局会议定下一系列新政策后,咱们国家的经济那是肉眼可见的好转,大家的信心也都回来了。这些政策啊,给今年的经济发展铺了条好路。到了2025年,国家的宏观财政政策还是走的“稳扎稳打,力求进步”的路子。比如说,报告里头说了,今年打算发1.3万亿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比去年还多了3000亿呢。货币政策这块儿,也是继续宽松,该降准降息就降准降息,保证市场上钱不缺。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相当有拼劲。像新能源汽车、光伏、数字产业这些方面,咱们国家已经开始领跑了。去年国际环境那么复杂,但咱们的外贸还是突破了新高,这真的很不容易。有了这么给力的宏观政策在后面撑腰,咱们对今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完全可以满怀信心。

《中国周刊》报道说,今年的报告又把“使劲儿推动消费”当头等大事提了出来。现在,咱们国家在想办法让大家多买东西这事儿上,到底碰到啥难处和考验了呢?

薛澜说,现在经济增长的关键就是得让消费火起来。这几年,为了刺激消费,咱们已经搞了不少办法,像是那个“旧物换新”的政策,效果就挺不错的,文化、旅游这些地方的消费劲头也更足了。但话说回来,还是有些重要地方的需求没跟上,特别是服务这块儿,教育、医疗、养老这些,还得再加把劲儿。

拿教育这块来说,幼儿教育方面,好的资源和大家的需求之间差距挺大。再说说银发经济,咱国家这几年使劲儿发展,但那些不能自理的老人的照顾、在家养老、身体康复这些需求真的特别多,可现在还是找不到足够的好服务。因此啊,这些领域往后还得再使劲儿改改制度机制,放宽点门槛,让更多人进来提供服务,并且得把质量和安全监管这块儿弄得妥妥的。

《中国周刊新闻》上说,今年中央打算在预算里投7350亿,重点支持“两大块”的发展,就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推进和关键领域的安全建设。对于这事儿,你咋看?

薛澜表示,中国房地产投资眼下正走向下坡路,这意味着以往靠房地产和基建来推动投资的老路子,现在不太好使了。特别是三、四线小城市,房子库存积压问题挺严重。今年的报告里头,也着重说了要继续想办法处理那些已经建好的商品房,而且给了地方政府更多的决定权,比如在谁买、多少钱、怎么用这些房子上。不过话说回来,光靠处理这些现成的房子,能解决的事儿有限。想想以前那种“大兴土木”的日子,现在的大规模投资真的是缩水了不少。

但其实,有个投资方向还没得到大家足够的重视,那就是因为气候变化,咱们的基础设施得更新换代了。往后啊,极端天气会越来越频繁,各种大灾小难都会给咱们现在的基础设施带来新挑战。以前建的那些标准,防灾啥的,现在都不够用了,得赶紧更新换代,让基础设施更扛得住气候变化。这跟咱们常说的低碳减排投资不太一样,低碳减排主要是减少CO2排放,而这个增强基础设施韧性的投资,主要是为了让咱们的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这两者都是对抗气候变化的好办法,互相帮忙。所以啊,我觉得咱们得多研究研究这个方向,出点政策,带着各地一起加大在气候变化适应上的投资。

大模型应用现在正步入它的“鼎盛阶段”。

《中国新闻周刊》里有提到,那份报告重点说了得“根据不同地方的情况来发展新型生产力”。对于“因地制宜”这个说法,我是这么看的:就是说,咱们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资源,发展生产力时不能一刀切,得根据自个儿的情况来。比如有的地方适合搞高科技,那就多投入研发;有的地方自然资源丰富,那就好好利用这些资源。这样一来,既能发挥各地的优势,又能避免浪费和走弯路,不是更合理、更高效嘛。

薛澜指出,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一出来,各地都动起来了,场面热闹非凡。不过呢,有些地方政府有点过头,一股脑儿地发展那些所谓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还建起了千亿级别的产业园。这样一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就变成了盲目的产业大比拼,好多地方都在跟风,搞得布局都重复了。所以啊,报告里头特别强调,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对地方政府在“十五五”期间怎么规划产业,可是个重要的指引。

说白了,不管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还是那些老牌的传统产业,都能挖掘出新生产力的增长点。各个地方得瞅准国家战略方向,瞧瞧自己手里有啥资源和产业特长,然后好好规划一下,别一股脑儿地乱建,最后搞出好多重复的项目,大家还低效竞争,没意思。

《中国周刊》报道说,那份报告主张不停歇地推动“人工智能+”计划,重点是将数字技术和我们的制造强项、市场优势融合得更好,还说要大力支持大型模型的广泛应用。你觉得要怎么打开这个局面呢?

薛澜说,DeepSeek出现以后,咱们中国的AI圈子就不光盯着大模型本身了,开始忙着把大模型用到各行各业去。现在啊,大模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就像是迎来了“春天”。但话说回来,还是有几个挺头疼的问题得赶紧想办法解决。

DeepSeek的出现让大模型应用变得不那么昂贵,但随着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总共需要的计算能力却变得更强了。所以,算力的问题还是AI未来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挑战。还有啊,高质量的数据不够多也是个大问题。得赶紧想办法,比如用更灵活的治理方式,就是一边制定政策,一边试着执行,再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好让数据产业能快速发展,建立起合适的制度和政策体系,这可是得马上解决的难题。

人工智能的进步和应用,也带来了好多伦理和安全上的麻烦。最近我瞧见有人拿着DeepSeek给出的“诊断”跑医院去了。确实,人工智能能帮医疗行业缓解点看病排队的问题,但要是AI的诊断出了错,那这责任该算谁的?这事儿得赶紧想办法,定出些监管规矩和政策来。

这事儿表明了一个清楚的意向,是个大变动。

《中国周刊》报道说,说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这份报告又一次提到了新型举国体制有多关键。而且啊,跟2024年的那份报告比起来,今年政策里头,“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这句话,被放到了“强化基础研究”前面,这到底是为啥呢?

薛澜说,瞧瞧今年的科技创新政策报告,能感觉到里面指的方向有点不一样了。一方面呢,因为外面的压力大,咱们在一些重要地方被“掐脖子”的问题更严重了,得好好用上咱们国家的整体力量,一起使劲把这些难关给攻下来。再一方面,咱们也明白,基础研究要从“0到1”搞出大突破,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国家这几年已经在这方面动了不少脑筋。所以到2025年,比起基础研究,中央更看重的是要让那些大的科技项目围着国家的战略需求转。

另外,有个挺重要的新变化也得提一下,报告里头说了,得让科技界的领头羊企业站出来,带着产学研更紧密地结合,还得从制度上给企业撑腰,让它们能参与国家的科技创新,挑大梁搞大项目。以前啊,国家的那些大科技项目,大都是国家科研机构或者高校来带的头。但现在不一样了,好多让人头疼的“卡脖子”难题,都是在产业发展和实际应用里冒出来的,光靠国家实验室和高校的研究机构,是真不够用的。所以,现在得靠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里头挑大梁了。

要实现这个变化,还得解决不少制度上的问题。首要的是,咱们得搞清楚啥才是国家真正急需的战略方向。以前都是国家来定需求,但现在企业也要参与科技创新了,那就得明确企业的需求是啥,咋样把企业遇到的难题提升到国家层面,让国家来调动资源帮忙解决。这算是国家科技创新决策上的一大新思路。

另外,这份报告着重说了下“要让科技界的大哥大们带头往前冲”。这里头没特意说企业到底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关键就看企业本身牛不牛,能不能当老大。这等于给大伙儿发了个明白信号,是个挺大的转变,而且跟中央现在支持民营企业的态度也是合拍的。

记者:霍思伊换种方式说:采访者:霍思伊

修订人:徐天这份资料是由徐天负责整理的。他细心地对内容进行了筛选和调整,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在修订过程中,徐天注重保留的核心思想,同时对句子结构进行了重新组织,使用了更为直白和口语化的词汇,使得整体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他没有增加任何不必要的细节,严格遵循了的意图。通过徐天的努力,这份资料在保持原有信息量的同时,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和吸收其中的知识。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关于中国经济形势、人形机器人、“赛博烟花”……这些热点话题都有回应。